《黄帝阴符经》,简称《阴符经》,后人依托黄帝所作,成书年代不详,唐代始通行于世,言行事暗合天道,切应盗机,则能功成事遂。收入《正统道藏》洞真部本文类,四百余字分作三章,另有三百余字本,各传本字数有所增减,分章或不分章者皆有。
《阴符经》历代注家解经要旨不一,或以为兵家权谋之书,或解以道家之言,宋元道士多以内丹功法注经,文人则以儒家性理之说释之。作为道教的一部重要道经,《阴符经》迄清代已逾百家注解,其重要性不下于《道德经》和《南华真经》。——出自「维基百科」。

观天之道,执天之行,尽矣。故天有五贼,见之者昌。五贼在乎心,施行于天。宇宙在乎手,万化生乎身。天性,人也;人心,机也。立天之道,以定人也。天发杀机,移星易宿;地发杀机,龙蛇起陆;人发杀机,天地反覆;天人合发,万变定基。性有巧拙,可以伏藏。九窍之邪,在乎三要,可以动静。火生于木,祸发必克;奸生于国,时动必溃。知之修炼,谓之圣人。
天生天杀,道之理也。天地,万物之盗;万物,人之盗;人,万物之盗。三盗既宜,三才既安。故曰:食其时,百骸理;动其机,万化安。人知其神而神,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也。日月有数,大小有定,圣功生焉,神明出焉。其盗机也,天下莫能见,莫能知也。君子得之固躬,小人得之轻命。
瞽(/gǔ/)者善听,聋者善视。绝利一源,用师十倍。三返昼夜,用师万倍。心生于物,死于物,机在于目。天之无恩而大恩生。迅雷烈风,莫不蠢然。至乐性余,至静性廉。天之至私,用之至公。禽之制在气。生者死之根,死者生之根。恩生于害,害生于恩。愚人以天地文理圣,我以时物文理哲。人以愚虞圣,我以不愚虞圣;人以奇期圣,我以不奇期圣。故曰:沉水入火,自取灭亡。自然之道静,故天地万物生。天地之道浸,故阴阳胜。阴阳相推,而变化顺矣。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,因而制之至静之道。律历所不能契。爰有奇器,是生万象,八卦甲子,神机鬼藏。阴阳相胜之术,昭昭乎进于象矣。
阴符,为暗合,内外契合之意。《黄帝阴符经疏》李荃释题:“阴,暗也。符,合也。天机暗合于行事之机,故曰阴符”。《鬼谷子·本经阴符七术》陶宏景注“阴符者,私志于内,物应于外。若合符契,故曰阴符”。作为道家重要经书:其内容蕴含天地阴阳运行变化,与人事之间有相生相盗之关系;圣人当观天之道,执天之行,掌握天人暗合之机,使行为举动合乎天道,切应自然,则治国养生皆得其宜,可以长久。
“天有五贼,见之者昌”,道家经典道藏解释“五贼”为:“金木水火土”五行,字面上的意思虽可解释得通,但「贼」之含义却与汉字本义想去甚远;贼之本义原是:刀毁贝,戕害伤害的意思。因此,“天有五贼,见之者昌”字面解释:“天有”代表着一种必然趋势,其意思即是讲必然存在着五种对人的戕害;“见之者昌”是讲人只要明白其中的原理,就可以避凶趋吉、一切顺利。
太公曰:“其一贼命,其次贼物,其次贼时,其次贼功,其次贼神。贼命以一消,天下用之以味;贼物以一急,天下用之以利;贼时以一信,天下用之以反;贼功以一恩,天下用之以怨;贼神以一验,天下用之以小大。”
鬼谷子曰:“天下五贼莫若贼神,此大而彼小,以小而取大,天地莫之能神。而况于人乎。”
李筌(quán)曰:“黄帝得贼命之机,白日上升;殷周得贼神之验,以小灭大;管仲得贼时之信,九合诸侯;范蠡得贼物之急,而霸南越;张良得贼功之恩,而败强楚。”
“命、物、时、功、神”,是五种可能出现对人戕害的状态描述;有害必有利,因此也存在着适应与运用,借势发展的机会。